
2009 年詹姆斯卡麥隆(James Cameron)推出的《阿凡達》(Avatar)不但再次創下了票房紀錄,更在拍攝手法、放映技術上,給予了電影全新的思維與革新;該系列的女主角柔伊莎達娜(Zoe Saldaña)在接受 Beyond Noise 專訪時談到了,希望有一個紀錄片能夠完整的交代動態捕捉對於演員的困難與其價值。
「我很開心詹姆斯考慮拍攝阿凡達的製作紀錄片,這讓我們終於有機會可以好好的解釋為什麼動態捕捉是最能激發人心的表演方式,它讓我們獲得了認可,讓我們能夠百分之百的掌控我們在銀幕上的表演。」柔伊莎達娜說。長期以來她不斷強調動態捕捉的重要性,同時認為像奧斯卡這類具有指標性的獎項,應該考慮加入動態捕捉的項目。「如果今天是動畫片,你可能只需要去到錄音室幾次,整部電影需要你的部分可能就這樣了,今天無論你穿什麼進到錄音室,他們只需要你的聲音,對吧?不過動態捕捉則是,如果今天雪歌妮薇佛、山姆沃辛頓、史蒂芬朗、凱特溫斯蕾、我自己,以及整個卡司都沒有挺身出、在自己的臉上貼上那些小點,《阿凡達》就不會成立。」
「我們會穿上充滿點點的緊身衣,走進 Vulume 裡面,也就是過去的攝影棚,天花板佈滿了精準測量的攝影機,它們能夠精準的捕捉我們的空間,然後投射在一套系統裡面,也就是潘朵拉星球」柔伊補充。
在《阿凡達》第一集,劇組使用單一標準攝影機去紀錄捕捉演員的表情表演,但在續集《阿凡達:水之道》中,已經進化到使用兩架高解析攝影機,去捕捉逼真度更高的表演;另一方面,由於演員表演多數都是在動態捕捉攝影棚內完成,沒有其他多餘的道具與陳設,導致導演必須使用「參考攝影機」去掌控當下所有演員的空間與走位進行現場剪接,最多可能一次要看 16 顆鏡頭,與傳統好萊塢電影單機、多幾的作業相比,《阿凡達:水之道》在拍攝與剪輯的思維模式已完全不同。
「《阿凡達》的製作時間平均長達 7 年。」柔伊繼續補充,「從射箭、武術、自由潛水、水肺潛水,到學習詹姆斯自創的語言,再到與前體操運動員、馬戲團表演者和雜技表演者進行體能訓練,學習如何像外星人類一樣行走...這一切都是我們,以及一群出色的特技演員,讓我們的角色栩栩如生。」
動態捕捉權威演員安迪薩奇斯(Andy Serkis)先前曾表示,動態捕捉這項科技可以做到的將會越來越多,也會越來越真實,「人們過去曾經批評過我的表演是數位化妝,不過現在已經變成事實了。」安迪 2021 年接受 Total Film 時談到,「我認為你可以透過攝影側連中扮演某個歷史人物,像是亞柏拉漢林肯,而不是一個單純雕刻出來的臉。透過這樣的表演捕捉,有色人種都可以扮演林肯,而像我這樣一個中產階級的白人,也可以扮演馬丁路德金恩。問題在於這在道德上是否正確?多樣性當然重要,同時我也可以理解這件事的敏感性。」
當然,動態捕捉將解決演員飾演各種生物樣態的限制,相對的,也會需要更專業的職位去延伸演員的表演範疇,以《猩球崛起:王國誕生》(Kingdom of the Planet of the Apes)為例,就有「肢體教練」(Movement Coach)亞倫高提耶(Alain Gauthier),來訓練演員如何更像一隻猩猩,「因為我們要面對動態捕捉的科技,所以演員在進入特效過程之前,必須接受訓練,這對於演員能夠精準的呈現最後的成果至關重要。」亞倫先前在接受 HypeSphere 獨家專訪時談到。
動態捕捉其實需要更多有別於傳統的表演方式,甚至隨著科技發展,更多攝影機的捕捉與外在環境的協助,這項技術早就成為了一個影視專業領域,由安迪薩奇斯 2012 年創立的 The Imaginarium Studios 就致力為電影、電視、遊戲、AR、VR 和混合實境創作數位角色,在過去幾年人工智慧的推展下,動態捕捉的運用可能更加多元,以及快速、真實,在我們看到「˙阿凡達紀錄片」、理解演員們的付出之前,也許我們可以先給予這些在動畫背後付出聲音、肢體與長期訓練的演員掌聲。
新聞來源:Beyond Noi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