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十二夜》:沒有任何生命該以金錢衡量

2013/12/15|專欄評論
by hsphere
文 / Sebox Hong

抓狗大隊抓到流浪狗,運送他們到收容所,狗兒們掙扎、反抗,對於冷酷不耐的收容所人員來說沒有任何意義。掙扎中的狗兒,也隻能待在監獄式的鐵籠裏,等待可能提早到來的死亡。

導演用前十分鐘的篇幅,把最真實的(或是在銀幕前最大的真實)血淋淋的呈現在觀眾面前,不需要一句對白也能讓觀眾感受狗狗們的垂死掙扎。
這是一部黑色喜劇

《十二夜》全片以低姿態攝影,沒有太多「人」的形象在影片中被塑造。為他們取上名字,賦予他們故事開展的權力,將人的聲音刻意減少,試圖讓觀眾以狗狗們的視野,進入狗狗們的世界,讓人類體驗當狗的恐懼、不安,與他們等待死亡的悲傷。

觀眾進入了狗狗的世界裏,看到他們漸漸適應了鐵籠的生活,舒緩了前十分鐘過於坦白的影像,慢慢與其他狗兒打鬧玩耍,開始覺得他們好可愛、好蠢、好傻好天真。接著看到他們因為生病嘔吐、因為掙扎受傷,顯出垂死的模樣,在他們死亡前最後的十二天裏面,一切的苦難嘲笑似的不停上演在他們身上。
這是一部災難片

我們總說狗是人類最好的朋友,然而,人類自以為是的劃地為王,侵略了本屬於自然生物的生存空間,再將野生動物視為最好的朋友,實質上寵物、下屬、被支配者,人類則理所當然成為施加恩惠的偉大主宰,冷眼看生物們的苦難,再見虛偽地伸出大安慈悲的援手。 每個週末,他們被賦予了再次存活的機會,但仍然必須面對許多考驗。想要領養的人會在週末來到收容所,有些狗兒再度露出充滿希望的眼神,有些狗兒聽天由命呆坐在一旁,人們一排一排瀏覽可憐的狗兒,看看能不能找到一隻投緣又可愛的狗狗帶回家寵愛。然而,這樣的行為看似良善慈悲,卻始終逃不出商品化的挑選。

電影同時擁有藝術與媒體的特性,有著更重要且必要的使命。一個訊息編碼傳送給接受者,能夠在最低的幹擾下傳送最完整的訊息,才能引導觀眾真正思考這部電影要講述的議題。《十二夜》的最後打上了一句話:

『我們還沒有放棄』

讓我在看完電影後感到五味雜陳。人類憑什麼霸佔地球,又憑什麼拯救其他生物,然後憑什麼人商品式的決定其他生物的生死,人類奪走了自然的美好,掠奪、破壞、建造,再以造物主的心態試圖給予萬物關懷,我為這自以為是的理所當然感到悲哀。我希望更多人看到這部電影,除了為他們的處境感到難過落淚,回家親親自己的寵物之外,更仔細的思考豢養購買來的寵物這件事情的本質。

請以領養代替購買,沒有任何生命該以金錢衡量。

相關新聞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