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記憶是可以被捏造的,《白雪公主殺人事件》到底誰才是兇手?

2014/07/21|專欄評論
by WangKaiYun
文/耶律阿寶基

《白雪公主殺人事件》中,一樁美女上班族被殺害的案件,牽扯出一連串人性中懦弱、虛偽的一面,在網際網路如此發達的現在,網路上你一言我一語的無心發言,都可能成為殺人的共犯。

電影透過視推特如命的電視台職員赤星的採訪,表達了每個關係人對案件的猜測,所有人主觀角度的看法都不同,但結果都指向同一個嫌疑犯,城野美姬。湊佳苗原著中的赤星是雜誌記者,但導演中村義洋將之設定為對民眾影響力更大並且更直接的電視台記者,畫面旁邊穿插出現的推特畫面,時刻強調著人人都是鍵盤警察,另外也透過很多手法諷刺了現在的社會現象,像是電視台記者透過職務之便隨意在網路上放話,嗜血的電視節目只在乎收視率不經調查就播出的節目內容,以為在網路上匿名放話就不關自己事的鄉民等。

[caption id="" align="alignnone" width="520"]未命名 電影裡有許多穿插著推特對話框的畫面[/caption]

和《聽說桐島退社了》有異曲同工之妙,中村義洋以各個關係人的主觀看法出發,但每個人的說法又都有些出入,吊盡觀眾的胃口之後,在影片後半部,赤星採訪到了城野美姬的摯友夕子,夕子的一席話「人的記憶是可以被捏造的,沒有人會選擇對自己有害的記憶」一擊敲醒所有人。

不負眾望的,城野美姬被還與清白,被輿論壓力逼迫躲起來的她,寫下了自白,將事件從頭到尾解釋清楚,但是,回到那一句「記憶都是可以被捏造的」,城野美姬的自白,究竟說了多少真話,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相關新聞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