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台灣電影的嶄新展演方式!蔡明亮嘔心瀝血的《郊遊》解構與重製

2014/09/03|焦點人物
by hsphere
先不論《郊遊》這部片是不是蔡明亮的最後一部電影長片,但對於蔡明亮來說,絕對是他影像創作生涯中非常重要的作品,早在他拍攝《郊遊》之前、去年差不多這個時間從威尼斯影展凱旋而歸之前,蔡明亮就與北師美術館的林曼麗老師溝通想要在美術館展演他電影作品這個概念。這樣於北師美術館的放映,與他過去受羅浮宮邀請而拍攝的歷程不同,羅浮宮只是典藏了他的電影,但這次卻是要「上映」電影,他的電影將從電影之外繞行而過,從美術館這個場域進入,讓觀眾重新開啓自身的觸角,感受他電影內的時空。

當晚,蔡明亮親自導覽整個藝術展的內容、佈置時毫不考慮的講出「我就是藝術家」,而蔡明亮這樣的自我認同,不僅僅重新定義了電影導演的界限,也透過了這次的展出,重新解構、重置《郊遊》這部電影,如果《郊遊》是一顆閃亮的結晶,那「來美術館郊遊 — 蔡明亮大展」就是透析了結晶中的每一顆精華。

蔡明亮對於這個展覽說了一段話,說明為什麼要把電影拿到美術館去播映,似乎也與先前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對現今電影科技影響未來電影播映的想法有些雷同,確實,電影是藝術文化的集結,相對的也可以重新支解演繹:
「我總是想問一個問題,電影,有創作嗎?我們都說電影是一門藝術,電影是一門藝術嗎?我們所知道電影世界曾經被公認過的經典,那些大師的作品有多少在我們的電影院裡面放過,你聽說過日本的黑澤明嗎?小津安二郎嗎?義大利的費里尼?安東尼奧尼?帕索里尼?法國的高達?楚浮?布列松?德國的法斯賓達?荷索?俄國的塔可夫斯基?瑞典的柏格曼?你在電影院看過他們的作品嗎?除非是電影節或電影圖書館,也是近年來才有,那麼我們在電影院裡到底看到了什麼,我很喜歡的香港導演許鞍華,幾年前拍了一部《天水圍的日與夜》,我認為是她最好的作品之一,但是沒有明星,也就沒上片。

我想到我去歐洲的時候,看到那些藝術院線的觀眾在排隊,老中青都有,我就想是怎麼來的?侯孝賢的《海上花》在法國戲院大排長龍,那些觀眾是怎樣被培養出來的?我在籌備拍攝《臉》的時候,常常逛羅浮宮,總會看到一群一群的小朋友,甚至有幼稚園,他們非常安靜,聽著老師的輕聲細語,睜大的眼睛,在諾大整潔安靜掛滿名畫的走廊,緩緩的走動,敲敲竊竊私語…..一下子我好像明白什麼,我忽然非常渴望小朋友在美術館能看到我的電影,特別是我生活的地方的小朋友。

等這群小朋友長大之後,人數夠多,我就把電影放回到電影院裡面,等他們來排隊買票。」

相關新聞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