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超越獎項的卓越!當代15位值得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的優秀導演

2014/10/07|專題報導
by hsphere
每年奧斯卡結束總會有遺珠之憾,而這幾十年下來總有許多優秀的影人始終與奧斯卡擦身而過,或是時常聽到「奧斯卡欠誰一座獎項」,事實上奧斯卡欠的人太多,但也無法否定許多優秀創作者的才華與能力,The Playlist網站列舉了15位當代優秀的電影創作者,雖然他們沒拿過奧斯卡最佳導演,但透過作品,早已超越獎項的肯定,身受國際讚譽與影迷肯定。
15. 大衛歐羅素(David O. Russell)

近年連續三屆奧斯卡都入圍最佳導演的大衛歐羅素(David O. Russell)縱然沒有奪得獎項,但卻製造了三位奧斯卡得主,包括了以《燃燒鬥魂》(The Fighter)拿下最佳男配角的克里斯丁貝爾(Christian Bale)與以《派特的幸福劇本》(Silver Linings Playbook)封后的珍妮佛羅倫絲(Jennifer Lawrence),證明了他擁有掌握演員特質與開發演員潛能的能力,但作品力道對於演藝學院來說似乎依舊稍嫌薄弱。

Celebrity Sightings In New York City - May 18, 2013
14. 泰倫斯馬利克(Terrence Malick)

坎城影展金棕櫚獎得主泰倫斯馬利克早已不需要透過奧斯卡來證明他電影作品的偉大,當然充滿個人風格以及詩意哲學的電影符號,讓麥倫斯的作品較不被北美觀眾接受,這也是他很難獲得演藝學院青睞的原因,此外不喜歡接觸媒體與社交的泰倫斯,更難以在投票會員下包裝自我,這位充滿個人創作意識的導演絕對是當代影壇的奇葩天才。

Archival Cinema Stills
13. 戴倫艾洛諾夫斯基(Darren Aronofsky)

從《死亡密碼》(Pi)到《噩夢輓歌》(Requiem for a Dream),戴倫證明了他有別於一般類型電影導演的觀點與敘事方式,喜歡用壓抑的鏡頭與緊繃的配樂搭配演員的表演,製造「神經質」的崩潰感覺,在「創新」上戴倫絕對佔有一席之地,不過也因為風格強烈,甚至時常跳脫既有價值觀,導致在說服較為保守的演藝學院上,顯得吃虧。

Darren Aronofsky
12. 大衛芬奇(David Fincher)

曾經執導過《火線追緝令》(Se7en)、《鬥陣俱樂部》(Fight Club)、《社群網戰》(The Social Network)的導演大衛芬奇絕對是當今能夠完美保持商業與藝術的好萊塢導演之一,善於透過剪接、攝影機的運動以及色調營造故事氣氛及張力的執導功力一直都是大衛芬奇的拿手絕活,更在作品中探討社會道德的淪喪以及賦予類型電影不同的靈魂,是大衛最被低估的才能,曾以《班傑明的奇幻旅程》(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以及《社群網戰》入圍。

937950-Girl With The Dragon Tattoo, The
11. 昆丁塔倫提諾(Quentin Tarantino)

先以《黑色追緝令》(Pulp Fiction)在坎城影展聲名大噪的昆丁塔倫提諾這20年來於好萊塢與國際影壇均獲得了非常高的評價,他以自己自成一格的世界觀與敘事方式開創了嶄新的兩人碎念對話、荒謬劇情、港片解構重製,最近一部作品《絕殺令》(Django Unchained)更是探討了黑奴問題,依舊秉持自編自導偶爾自演的昆丁有沒有辦法拿下最佳導演,除了天時地利外,依舊考驗演藝學院的態度。

Quentin-Tarantino
10. 保羅湯馬斯安德森(Paul Thomas Anderson)

曾以《黑金企業》(There Will Be Blood)入圍過奧斯卡最佳導演的保羅湯馬斯安德森今年也不過才44歲,在2012年的威尼斯影展也靠著《世紀教主》(The Master)拿下最佳導演,總是將藝術電影價值完美與類型電影結合的保羅在執導兩部嚴肅題材的作品後,今年將以幽默的《性本惡》(Inherent Vice)再次衝擊奧斯卡。

Paul Thomas Anderson and Dainel Day-Lewis
9. 葛斯范桑(Gus Van Sant)

與多數沒有拿過奧斯卡最佳導演的美國導演一樣,葛斯范桑在2002年以《大象》(Elephant)奪得坎城影展最佳導演,曾入圍過的《心靈捕手》(Good Will Hunting)與《自由大道》(Milk)都精彩的把羅賓威廉斯(Robin Williams)與西恩潘(Sean Penn)推向男配角與男主角獎項,最新作品《樹海》(The Sea of Trees)將描述人生、生死沈重議題,由東西方兩位影帝馬修麥康納(Matthew McConaughey)與渡邊謙主演,屆時可望再次瞄準導演獎項。

x950
8. 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

以《火線交錯》(Babel)入圍奧斯卡最佳導演的阿利安卓也以此片奪得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細膩的刻畫種族、語言、生命之間的互動、疏離與相異,相當精彩;今年帶來新作《鳥人》(Birdman)從威尼斯影展開幕之後就廣受好評,有望在明年的奧斯卡最佳導演上保持強大的競爭力。

Alejandro_González_Iñárritu_with_a_camera_in_production
7. 麥可李(Mike Leigh)

以《赤裸》(Naked)獲得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獎、1996年《秘密與謊言》(Secrets & Lies)獲得坎城影展金棕櫚獎以及2004年《天使薇拉卓克》(Vera Drake)獲得威尼斯影展金獅獎的麥克李,絕對不需要透過奧斯卡來證明他的才能,不過這次在坎城影展獲得高評價的《透納先生》(Mr. Turner)非常有機會繼2004年的《天使薇拉卓克》後再次入圍最佳導演。

la-et-mr-turner
6. 索菲亞柯波拉(Sofia Coppola)

美國近代最知名的女性導演,以《愛情,不用翻譯》(Lost in Translation)奪得奧斯卡最佳原著劇本打開知名度,似乎承襲了爸爸優秀的導演能力,可惜作品量不多的她,去年的《星光大盜》評價慘淡,不過前夫史派克瓊斯(Spike Jonze)倒是拍了一部《雲端情人》(Her),似乎刻意回應了當年的《愛情,不用翻譯》,也許索菲可以考慮再次對話,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下載9
5. 佩卓阿莫多瓦(Pedro Almodovar)

很難想像阿莫多瓦居然只以《悄悄告訴她》(Talk to Her)入圍過一次奧斯卡最佳導演,身為西班牙當代最知名的導演,阿莫多瓦以強烈的影像風格與故事,探討了慾望、暴力、信仰、宗教的批判,往往不用過度的血腥、殘暴畫面,就足以讓觀眾感受電影符號的力道。

cachecachejuillet59
4. 雷利史考特(Ridley Scott)

2001年以《神鬼戰士》(Gladiator)拿下奧斯卡最佳影片的雷利史考特,其實是好萊塢科幻電影的開拓者之一,包括了《銀翼殺手》(Blade Runner)與《異形》,2000年後雷利史考特反而產量激增,也繳出了如《黑鷹計劃》(Black Hawk Down)、《火柴人》(Matchstick Man)、《美國黑幫》(American Gangster)...等高質量的電影,年底即將上映的《出埃及記:天帝王者》(Exodus : Gods and Kings)將重回史詩題材,再次挑戰奧斯卡。

ridley-scott
3. 大衛林區(David Lynch)

詭異、奇異、奇幻、神秘、弔詭、驚悚,大衛林區絕對是最「特別」的美國導演之一,如同昆丁,大衛擁有自己一套處理電影的模式與宇宙,身為一個觀眾如果你沒辦法做好覺悟,很容易在這個領域中迷失,進而失去對大衛林區電影的理解機會;以大衛林區的獨特風格,依舊靠著《象人》(The Elephant Man)、《藍絲絨》(Blue Velet)以及穆荷蘭大道(Mulholland Drive)入圍奧斯卡最佳導演,即將重新開拍《雙峰》(Twin Peaks)的林區即將先以電視出發,再次以他瘋狂的影像挑戰觀眾。

david-lynch-moonii-jpeg-873809276
2. 麥可曼恩(Michael Mann)

以《驚爆內幕》(The Insider)入圍過奧斯卡最佳導演一次的麥可曼恩,是「鐵漢柔情」的代表作者,曼恩的作品都有著濃濃的陽剛味,男子之間的戰爭、鬥爭以及野心與渴望,但他的影像價值確建立在這些之後,《落日殺神》的寂寞疏離、《頭號公敵》的癡情守護都是值得細細品嘗的細節。

best-michael-mann-movies
1. 珍康萍(Jane Campion)

1993年珍康萍的作品《鋼琴師和她的情人》(The Paino)奪得坎城影展金棕櫚獎、奧斯卡最佳男女主角以及最佳原著劇本,卻沒有拿下最佳導演,已經晉升為坎城影展評審團主席的珍康萍未來要在挑戰奧斯卡的意義也不大。

jane-campion

相關新聞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