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MMI專欄 / 《鳥人》:布幕之後所渴望的掌聲

2015/01/26|
by DAMMI

作品上演的背後,有多少不為人知的爾虞我詐,競爭角力,如火如荼地消長著,且看導演以幾乎一鏡到底的炫技,帶著觀影者走訪布幕之後的眾生相,一針見血地刺穿為彰顯存在價值而群魔亂舞的浮世繪,真實與想像之間,期待與失落交臂,莫可奈何地,人似乎得接受並非一切完美、順利,卻仍無法克制地想要被愛。這是鳥人。


話說《Clouds of Sils Maria(星光雲寂)》、《Maps to the Stars(寂寞星圖)》以及本電影皆以演藝圈現象為故事發展背景,從演員的事業興衰,到在商言商的操作,挖掘出演藝事業、傳播媒體的扭曲,而忽略了表演藝術追求的本質,不過所著重的核心卻不太相同。我以為《星光雲寂》在意的是作品及演員隨著時間演進的變化而不勝唏噓;《寂寞星圖》則偏重於好萊塢娛樂圈的怪力亂神,已形成病態的狀況。


這部電影則探討演員,甚至可以擴大到身而為人的存在價值是一個如何虛無縹緲的概念,但人莫名地總期待自己的行為、表現能獲得他人的認同,甚至讚美,被愛,但絕大多數時候,未有量化標準,也不像學校考試的選擇題、是非題有標準答案,況且人人喜好不一,有時候或許我們覺得自己已經很努力了,卻還是得不到自己所期待的結果。


這個情形便發生在男主角Riggan身上。過氣、家庭崩解讓Riggan想要透過自編自演的一齣百老匯舞台劇,重拾自我,重溫受寵的感覺,不管哪一方面。不過戲未上演,卻狀況連連,甚至還先被評論家畫了個大叉叉。導演恍如以一窺後台秘辛的角度,仿一鏡到底地揭開Riggan誠心誠意的徒勞,無心插柳的成效,讓人感覺這世界是多麼地浮華卻空泛。(這是否也影射著絕大多數商業電影的金玉其外,空虛其中呢?)


導演尚且安排Riggan的女兒、參與這場演出的眾演員以及製作,還有觀眾、評論家等腳色,看似稀鬆平常地說著娛樂圈爭風吃醋而無所不用其極的殘酷,不過卻仍能提煉出一致的核心,甚至劇中劇本身也在探索『愛與被愛』,與當下Riggan四面楚歌的境遇互文。例如新舊世代的交替,一如Riggan之於MikeMike之於Riggan女兒的互動;又比如眾演員想要獲得讚美的渴求,不管是戲劇上或私生活中。


最有趣的莫過於Riggan諷刺著評論家只會貼標籤的發言。姑且不論評論家存在的各場景皆暗中極盡能事地嘲諷評論家,但以另一個角度切入,倒也弦外之音地傳達之所以成為評論家的動機,其實和獲得存在價值並無二致;除外,評論的主動被動雙方皆不看而殺的先入為主姿態,往往張牙舞爪地抹殺了一切,對應著民眾之於Riggan的認識多停留在當初演鳥人時的大紅大紫。雖然因而捧場了Riggan的百老匯表演,但會不會不習慣,甚至不喜歡Riggan這轉變之後的路線呢?純屬推測卻總感意有所指。


有時候卻沒來由地,未在預期中便獲得了成效,一如Mike在舞台上"治癒"了長年不舉的遺憾,一如Riggan只不過在外面抽根菸,卻因為事故,博得各社群軟體、媒體的版面......等等。正因為努力和成果,因著其他因素而不一定成正比,所以總讓人無所適從。如果我們可以像鳥人嘴巴說的那麼容易(無形的聲音想像),或一樣有超能力(有形的鳥人現身),把一切無法控制的因素毀滅掉就好了,異曲同工地,Riggan的女兒亦象徵其他逃避現實之眾,無怪乎直接遁入毒品的迷幻樂園裡,反落了個輕鬆。


我還蠻喜歡Riggan女兒在後台與Riggan討論他是否已經準備好首演的場景,再度加強電影裡所呈現的概念。其一似乎反嘲飾演RigganMichael Keaton自身載浮載沈的星途,形成電影角色及其劇中劇角色的三重投射的趣味;其二藉由不經意拿自己女兒戒毒的功課來擦嘴的舉動,顯示出儘管知曉人生如滄海一粟,但還是無法克制自己仍需要被肯定的潛意識;或說多想將命運的擺弄棄如鄙屣,這樣或許人生便能照著自己所規劃的藍圖前進。


似乎導演從開場字卡開始,便不斷地戳弄著人類為了成為摯愛,為世人所喜愛而跌跌撞撞的傷口,直到最後。命運卻絲毫不留情面,期待過高,失落太深,進而不擇手段,換來甜美果實,但也捨棄本質,付出代價,就像電影裡的最後一個場景一般。只是大半電影的想像與真實重疊,替最後一幕留下餘韻繞樑,或許Riggan女兒的目光所及就是導演對人性的註腳吧?

相關新聞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