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週狂熱] 要他們出錯好難!12位生涯不拍爛片的導演

2015/02/23|專題報導
by hsphere

本週上映的《金牌特務》(Kingman : The Secret Service)在全球都開出了紅盤,口碑和票房雙贏,導演馬修范恩(Matthew Vaughn)再次證明了至今他尚未犯錯,執導的電影《星塵傳奇》(Stardust)、《特攻聯盟》(Kick-Ass)、《X戰警:第一戰》(X-Men : First Class)都獲得了相當高的評價;不過除了馬修,影史上也有許多優秀導演在他們的職業生涯中不拍爛片,甚至在不同的年代都繳出了精湛的作品。



昆丁塔倫提諾(Quentin Tarantino)

職業生涯超過20年的昆丁塔倫提諾(Quentin Tarantino)其實也才執導了8部電影,但是每一部作品都獲得了相當高的評價,他以獨特的世界觀和大量看似無意義、碎嘴兩人對話建構起無可取代的電影視野,他也是當今好萊塢少數依舊在拍攝自己原創劇本的導演。


昆丁與一般的電影創作者不同,他非常的喜歡看電影,在出道前曾擔任過租片店店員,在他的電影台詞中也可以看到大量的電影以及文化資訊,昆丁最重要的作品《黑色追緝令》(Pulp Fiction)在1994年以驚人之姿問世後,不僅拿下坎城影展金棕櫚獎,更影響了往後20年黑色電影。


Quentin-Tarantino



保羅湯馬斯安德森(Paul Thomas Anderson)

身為美國新生代作者電影的指標性人物,保羅湯馬斯安德森其實並沒有獲得與他作品實力相符的肯定;保羅的成名作《不羈夜》(Boogie Nights)不過是他早期的長片之作,就以奇異的手法對色情電影工業提出有趣的觀點,之後的《心靈角落》(Magnolia)與《戀愛雞尾酒》(Punch-Drunk-Love)不僅故事有趣,更突顯了湯姆克魯斯(Tom Cruise)與亞當山德勒(Adam Sandler)的演技。


2007年與2012年的《黑金企業》(There will be Blood)與《世紀教主》(The Master)也分別讓丹尼爾戴路易斯(Daniel Day-Lewis)、瓦昆菲尼克斯(Joaquin Phoenix)與菲利普西摩霍夫曼(Philip Seymour Hoffman)奪下奧斯卡最佳男主角與威尼斯影展最佳男演員殊榮;保羅的創作題材多元,但善於挖掘人性難以解釋的內心,去年的新作《性本惡》(Inherent Vice)依舊保持極高的創作質量。


Paul Thomas Anderson: 'As a film-maker, you have to convince people to follow your madness'



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

並沒有科班學歷,卻在前兩部電影長片《跟蹤》(Following)與《記憶拼圖》(Memento)以驚人的敘事手法開創自我風格的克里斯多福諾蘭絕對是這份名單的第一人選之一,之後的《頂尖對決》(The Prestige)、《全面啟動》(Inception)開創了「諾蘭式電影」,也就是必須努力釐清角色關係、故事走向,才能透析整部電影的發展。


另外諾蘭更以「黑暗騎士三部曲」打破了漫畫電影的框架,將漫畫故事完美融入現實世界並且寫實呈現,去年執導的《星際效應》(Interstellar)更在科幻電影中加入了濃郁的人文情感。


nolan_0



山姆曼德斯(Sam Mendes)

1999年以第一部電影長片《美國心玫瑰情》(American Beauty)就拿下奧斯卡最佳導演與最佳影片的山姆曼德斯是一名產量不多的導演,但他往往以通俗的故事卻跳脫視野,拍攝出獨特同時具有分量的觀點,如《非法正義》(Road to Perdition)中的正義、邪惡與父子關係,《鍋蓋頭》(Jarhead)的戰爭荒謬與諷刺,《真愛旅程》的殘酷婚姻與感情關係,《房市告急》(Away We Go)的有趣公路電影。


2012年執導的《007空降危機》(Skyfall)在評價與票房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證明了山姆也可以駕馭商業大片,他也延續了新任詹姆士龐德丹尼爾克雷格(Daniel Craig)的形象,打造有血有淚的寫實諜報電影。


sam-mendes



宮崎駿

伴隨7年級生長大的宮崎駿老師,在許多人的心目中絕對也是不曾犯錯的導演,許多知名作品《龍貓》、《魔女宅急便》、《紅豬》、《天空之城》、《風之谷》、《神隱少女》...等部部經典,2013年在威尼斯播映的《風起》成為宮崎駿老師的告別之作,在一個時代告別之後,影迷們也在等待下一位日本動畫長片大師。


hayao



黑澤明

日本電影界最重要的導演之一,黑澤明以一名日本導演的身份,承襲了如約翰福特(John Ford)的古典好萊塢主義風格,再影響了新好萊塢主義如喬治盧卡斯(George Lucas)、法蘭西斯柯波拉(Francis Coppola)電影小子,黑澤明一生創造的30部電影各個經典,包括了1950年拿下威尼斯金獅奬的《羅生門》與1954年銀獅獎的《七武士》,1975年的《德蘇烏札拉》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80年代黑澤明的創作力並沒有隨著年紀而降低,反而更以《影武者》拿下了坎城影展金棕櫚獎、英國電影學院奬最佳導演。


1990年黑澤明從史蒂夫史匹伯(Steven Spielberg)與喬治盧卡斯(George Lucas)手中拿下終生成就奬,宣揚他對於全球影壇的貢獻與地位。


JAPAN-KUROSAWA/1



馬丁史考西斯(Martin Scorsese)

1976年以《計程車司機》(Taxi Driver)拿下坎城影展金棕櫚獎的馬丁史考西斯,職業生涯執導過超過50部電影,雖然不是說完全沒有執導過爛片,但每個世代幾乎都有馬提創造的經典作品,除了70年代的《計程車司機》,80年代的《蠻牛》(Raging Bull)、90年代的《四海好傢伙》(Goodfellas)、千禧年後的《紐約黑幫》(Gangs of New York)、《神鬼玩家》(The Aviator)以及終於奪下奧斯卡最佳導演的《神鬼無間》(The Departed),2010年的《隔離島》(The Shuttle Island)、3D作品《雨果的冒險》(Hugo)以及《華爾街之狼》(Wolf of Wall Street)。


縱然已年過70,這位美國當代最重要的導演始終能夠不辜負大家的期望,屢屢繳出優秀的成績單,正在台灣拍攝新作《沈默》(Silence)他,希望他能夠繼續給我們好看精彩的電影。


Director Martin Scorsese arrives at The Royal Premiere of his film Hugo at the Odeon Leicester Square cinema in London



侯孝賢

貴為80年代以來台灣最重要的電影導演,侯孝賢不僅僅為台灣電影開創了一個全新的疆土,更在敘事手法與作者觀點中確立了台灣電影深厚的本土性,加深了電影對於土地的思考與認同,反省著如何與之共存;1983年推出的兩部長片《兒子的大玩偶》與《風櫃來的人》正式宣告侯式電影的開始,1985、86年的《童年往事》與《戀戀風塵》在戒嚴風氣漸退下誕生,同時也看到了侯孝賢寫實電影的力道。


80年代末期,台灣社會漸漸走向自由發展,「台灣三部曲」進而誕生,《悲情城市》、《戲夢人生》與《好男好女》分別在威尼斯、坎城影展獲得好成績,讓台灣電影正式於國際影壇上打下知名度,侯孝賢獨特的電影美學也開始影響亞洲許多新興導演。90年代末之後,侯導的執導作品頻率降低,但依舊有著高質量的《海上花》、紀念小津安二郎的《珈琲時光》以及2005年算是一場總回顧的《最好的時光》。


Hou-Hsiao-Hsien-Museum-of-Moving-Image-New-York



塞吉歐李昂尼(Sergio Leone)

一生雖然只拍過9部電影,但義大利導演塞吉歐李昂尼卻留下了影響力巨大的電影作品;回顧1930年代到50年代,約翰福特(John Ford)的《關山飛渡》(Stagecoach)、喬治史蒂文斯(George Stevens)的《原野奇俠》(Shane)...等,開創了美國西部片的盛世,但塞吉歐李昂尼在1960年執導的「鑣客三部曲」更是將所謂的「義大利麵的西部電影」傳遞到全世界,同時確立了主角柯林伊斯威特(Clint Eastwood)往後40年的銀幕硬漢形象,而1968年塞吉歐更是拍攝了西部電影之經典《狂沙十萬里》(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為他的導演生涯留下令人尊敬的一頁。


1984年塞吉歐與勞伯狄尼洛(Robert De Niro)合作的《四海兄弟》(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證明了他的身手依舊(雖然歷經許多版本才瞭解本片的偉大),塞吉歐的敘事手法與影像美學也深深影響了昆丁塔倫提諾、吳宇森...等動作片導演。


o-SERGIO-LEONE-BORSA-facebook



比利懷德(Billy Wilder)

生涯獲得6座奧斯卡獎的比利懷德,是好萊塢歷史上最重要的編導創作者,在1940年到1950年的黃金時代,比利幾乎銳不可擋,他在1944年執導的《雙重保險》(Double Indemnity)是黑色電影的先驅,隔年的《失去的週末》(The Lost Weekend)則以陰森幽暗但同時擁有黑色幽默的風格入圍了奧斯卡7項大獎,比利本人則抱走了導演、影片與劇本三大獎。1950年比利的巨作《紅樓金粉》(Sunset Boulevard)誕生,這部入圍奧斯卡11項大獎的電影不僅為比利生涯高峰,更是美國電影史上最重要的電影之一。之後50年代的《龍鳳配》、創造瑪麗蓮夢露經典裙擺鏡頭的《七年之癢》(The Seven Year Itch)皆出自比利的鏡頭下。


1960年代開始,比利懷德雖然創作不懈,但作品評價就無法於當年相比,但他8次入圍奧斯卡最佳導演、21次入圍奧斯卡的傲人成績,再三證明他對於電影劇本與執導能力的偉大地位。


billy-wilder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

俄國導演塔可夫斯基是影史上最重要的導演之一,但生涯中創造出的電影作品不論是蘇聯當局、政治立場甚至觀眾角度,都難以被完整理解,他在1962年的處女作品《伊凡的少年時代》(Ivan's Childhood)就奪下威尼斯影展金獅奬,不過卻因為作品過於詩意深邃,不被蘇聯接受,就算塔可夫斯基表示伊凡的故事來自於俄國人民最根本的意識反映,最終還是被扣上了向西方諂媚的帽子。


1972年執導的《索拉力星》(Solaris)是塔可夫斯基少見以科幻電影題材創作的電影,從一顆未知的星球去探索人類對於內心的未知與定位,精闢且深刻;1983年的《鄉愁》是塔可夫斯基生涯中最為重要的一部作品,似乎用盡力氣的透過這部片傳遞本身對於文明、國家與人性的失望,以及自我漂流的無奈和覺悟,在義大利完成此片的他,也在這部片之後和他的祖國永不相往來,塔可夫斯基的最後一部作品《犧牲》是在他重病之下開拍,就某些層面來說他深知這是他人生中最後一部作品,但也在這樣不斷與國家認同、觀眾理解中拉扯的塔可夫斯基,一生留下的作品彷彿裝載了他純粹卻矛盾的生命力。


kinopoisk.ru



史丹利庫柏力克(Stanley Kubrick)

一生沒有拿下過奧斯卡獎項的史丹利庫柏力克早已經是許多影迷心目中神級的導演,創作的作品《一樹梨花壓海棠》(Lolita)、《2001太空漫游》(2001: A Space Odyssey)、《發條橘子》( A Clockwork Orange)、《鬼店》(The Shining)、《金甲部隊》(Full Metal Jacket)...部部經典。


早期擔任過攝影師的庫柏力克善於包辦電影製作中的多個工作,他獨特的敘事方式與影像構圖也是影史上難以模仿以及超越的標竿,基於對於影像非常敏銳的天分,庫柏力克的作品也善於與觀眾溝通,以至今天都有不少影迷不斷研究他的電影背後所蘊含(偷渡)的意義。


54c32307-9028-4897-84fc-2d2841dcc609

相關新聞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