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瀞心專欄 /《親愛的德國醫生》原聲帶:包覆在混血樂音中的歷史印記

2015/03/05|
by 張瀞心
以納粹的「死亡天使」-門格勒作為故事背景,《親愛的德國醫生》從阿根廷居民的視角出發,帶領觀眾一覽這段在台灣不太為人知曉的歷史。

 

為何會被稱為「死亡天使」?在二戰時期,門格勒負責處理集中營囚犯,判斷是否要處死,或者成為強制勞動者。其中,他還會對集中營的囚犯進行殘酷、科學價值不明的人體實驗,嘗試改變人種,為了讓亞利安人種族壯大。

在納粹垮台後,門格勒逃亡到南美洲。巴西的坎迪多哥多伊鎮,俗稱的「雙胞胎鎮」,據傳就是門格勒的傑作。科學家也無法解釋,為何當地生雙胞胎的機率是20%,且幾乎都是金髮碧眼。門格勒也多次造訪那座德國裔農民居多的小鎮,說不定就是選中此地,當作自己的實驗室,進行種族改造的實驗。

以上資料整理自網路上對於門格勒的介紹。

 

如同電影中,女主角莉莉和母親被優雅迷人的德國醫生所吸引,我也不自覺被這張拉丁與歐式風格並存的混血專輯所吸引,是2014年台灣的上映電影中,我最喜愛的電影音樂。

阿根廷導演Lucia Puenzo再度邀請前一部電影《我是女生,也是男生》的作曲團隊Andres Goldstein & Daniel Tarrab為《親愛的德國醫生》製作了原聲帶中20首原創的電影音樂。使用拉丁美洲音樂演奏中常見的古典吉他,和古典音樂演奏中不可或缺的大提琴,樂音飽滿圓潤,音符的排列不慍不火,帶領著觀眾一同探索劇情,襯職地隨侍在側,營造出適切的氛圍,悅耳、特色獨具。

 

觀賞完電影,再一次細細品味整張原聲帶,《Wakolda Main Title》與拍攝場景、劇情,恰如其分地合而為一,可說是整部電影的靈魂曲目,一曲破題。古典吉他的撥弦音為主軸,娓娓道來德國醫生與女主角莉莉一家人相識的過程;悠長的大提琴聲,細緻地對著聽眾介紹拍攝景點—維納爾瓦皮湖國家公園的明媚風光,帶點冬天的陰冷氣息,同時,似乎也訴說著,德國醫生帶有不為人知的秘密......;粗顆粒的電吉他、鼓與鈸絕妙地點綴樂曲之中,背景音的消逝與顯現更增懸疑的氛圍。

 

遠方,佈滿砂石的道路,因車輛經過而捲起漫天沙塵,澳洲樂團Dirty Three的《Rain Song》悄然地在此時現身,在觀賞電影的當下,這首樂曲的出現讓我又驚又喜。同樣是撥弦加上弦樂的演奏組合,以小提琴的勝利之姿,活靈活現地揮灑出荒漠的孤涼,又似前往未知旅程的迷惘。

《Rain Song》選自Dirty Three 2012年專輯《Toward the Low Sun》,在一首又一首找尋小提琴+吉他+鼓之無限可能的曲目當中,《Rain Song》的內斂、小提琴哀傷且無所適從的樂音,恰恰符合了電影的需求。除了古典吉他的撥弦音,《Rain Song》還加入了小提琴的撥弦音,在眾樂曲中獨樹一格,令人印象深刻。

「會說德語嗎?」

德國醫生和女主角母親第一次談話時,便問起這個問題;隨後,電影中德語的使用超過整部影片的二分之一。拉丁美洲使用德語的人口不在少數,這也是門格勒逃往此處的原因之一吧。電影中加入兩首德文老歌,《Lady Sunshine Und Mister Moon》、《Wumba-Tumba Schokoladeneisverkäufer》,讓人身處在阿根廷的同時,卻又有德國文化的洗禮,一窺當年門格勒所見之南美、德國的混合風情。

 

不同於許多原聲帶,畫面與音樂必須配合著服用,少了任何一者都有些失色;《親愛的德國醫生》原聲帶除了搭配電影中醉人的畫面,也可單獨視為一張醉人的音樂演奏專輯。歷史上對於門格勒有諸多批判,但這部電影不以批判入題,以優雅的音樂、詩意的畫面,揭開死亡天使的神祕樣貌,細膩呈現門

相關新聞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