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電影日常觀察:我們真的想要看動畫電影真人版嗎?

2015/03/12|專欄評論
by hsphere

文 / 孫志騰


迪士尼影業近年來急速擴張版圖,目前旗下已經擁有漫威影業、盧卡斯影業、皮克斯動畫...三大品牌,也就是說全球賣破15億美金的《復仇者聯盟》(The Avengers)、10億美金的《玩具總動員3》(Toy Story 3)以及搖錢樹「星際大戰系列」都在米老鼠的口袋裡,此外迪士尼擁有的數十年動畫作品也在慢慢的一部一部真人化,過往6.7年級生腦中經典動畫的印象,未來可能都會漸漸成為活生生的演員重現大銀幕。


這跟好萊塢原創劇本電影式微其實脫離不了太大的關係,因為不僅僅是迪士尼,各大片商也都將自己旗下經典作品、系列拿出來「重開機」,讓電影觀眾就像每年都有不一樣的 Air Jordan 復刻可以選購一樣,而且照樣大賣;今年的《魔鬼終結者:創世契機》(Terminator Genisys)更是別出心裁將時間線重新拉回故事開頭,而70年代的經典後末日系列「衝鋒飛車隊系列」導演喬治米勒,更以原創者的身份在30年後推出《瘋狂麥斯:憤怒道》(Mad Max : Fury Road),基於這股巨大的浪潮,我們先把「重開機」的案例放在一邊,範圍縮小到「動畫真人版」上來探討。


從《睡美人》改編的《黑魔女:沈睡魔咒》(Maleficent)到近期上映的《仙履奇缘》(Cinderella),幾乎可以發現迪士尼在操作這類改編作品上的公式,首先會先打破一些原創設定,再來以知名演員輔佐,在結構上不失既有作品,卡司上更能鞏固票房,即將開拍的《美女與野獸》(Beauty and the Beast)也將由「妙麗」艾馬華森(Emma Watson)飾演女主角貝兒,曾經入圍過奧斯卡最佳影片的本片,由於文本優秀,有望集結黃金陣容,勢必更具話題,不過追根究底,將這些經典的故事從手繪動畫拉到真人世界的原因究竟為何?


好萊塢知名的「片廠制度」與「明星制度」,在2010年後可能將轉變為「軍團制度」,不僅漫威、福斯、索尼、華納四大家族各自擁有漫畫軍團,未來更可望看到傳奇影業集結「哥吉拉」、「環太平洋」、「金剛」的系列成為「怪獸聯盟」,此外有吸血鬼德古拉、狼人、夜訪吸血鬼編年史的環球也正在招兵買馬,即將開啓全新故事的「星際大戰系列」也不僅僅瞄準七、八、九部曲,外傳也如火如荼地進行中,更別說火紅的青少年小說改編系列,公主成群的迪士尼怎會將之放於冷宮?


只是在這股浪潮中,我們還是看到了濃濃的商業價值於其中,當然如何販售電影這個商品一直都是美國電影工業體系數十年來不斷精進的目地,只是每家片商在不同的時代與不同的趨勢下,如何因應與適應,推出不一樣的電影模式而已,又或者,遠看洛杉磯於太平洋另一端的日本,也是接連推出《魔女宅急便》、《進擊的巨人》、《攻殻機動隊》、《魯邦三世》、《寄生獸》...等動漫改編作品,也許深為關中的我們,也真的希望看到那些活在筆下的角色,如何精準的對應到真實演員身上。

相關新聞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