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en專欄 / 《破風》:得是能力,捨是境界

2015/08/12|
by Allen
文/ Allen

即使是熱門的全民運動,觀看體育賽事仍然是一項「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的活動,賽場與觀眾席──更不要說是與螢幕前的觀眾──間的距離,雖然讓人得以綜觀全局,卻也因此失去對細節與瞬間的掌握。這點出了一部傑出運動類型片的難得,在幾乎一致的「求勝」基調下,如果沒能額外鋪呈其次要關懷,至少也該努力構思如何呈現該運動的精隨,讓外行人也能在觀影的同時快速理解、進而產生共鳴。《破風》在這方面有著不俗的表現。

故事從三級自行車賽事一路向上攀升,《破風》幾乎將東亞各國、各類型的單車賽事都囊括進電影當中,舉凡公路賽、登山賽、越野賽、場地賽都一一包辦,藉由轉播人員的解說,適度地突破觀眾內行/外行間的門檻,同時精準地配合著劇中賽事的進行,逐步揭開自行車選手應對策略與臨場反應的黑盒子。而賽場上的分秒必爭,透過對齒輪、臉部表情的特寫,高速輪轉的聲音與磅礡配樂,並配合動態鏡頭與手持攝影或近或遠視角的切換,都近距離地捕捉脫穎而出、遙遙追趕、摔車受傷、衝線爭奪等時刻的不同熱度,最初的幾場賽事奠定觀眾的基本認識後,後續也就能著重在比賽的差異與意義,避免淪為現場轉播的重複與單調。《破風》大規模又精準的場面調度與剪接,在任何強調特定身體運動(球賽、拳擊、舞蹈)的電影中,都稱得上是高水準的表現。從《激戰:勇者不敗》開始就操練演員不手軟的導演林超賢,這次同樣找來專業自行車團隊對演員執行高強度的密集訓練,在幾乎不假替身之手的要求下,讓演員以艱苦鍛鍊後的肉身投入每一段賽事的拍攝,盡可能地再現甚至放大賽場上的表情與肢體,提高了運動詮釋的層次,更是《破風》難能可貴之處。

劇情的部分,儘管採取較接近紀錄片方式的側寫角度,編導還是在三位男角──仇銘(彭于晏)、鄭知元(崔始源)以及邱田(竇曉)──間的人際與競爭關係上極盡刻劃:天賦異稟的仇銘注定非池中物,但不容失敗的壓力卻反讓自己數度失控;實力超群的鄭知元重情重義,但對於堅持事物不容退讓到冷酷的地步,幾乎是他完美中唯一的不完美;始終矮人一截的邱田憨厚老實,不甘只做綠葉卻始終無法突破,導致走火入魔走上歪路。除了運動類型片標準的瑜亮情結以及英雄惜英雄外,《破風》還藉著負責護航、領路以及干擾的破風手,跟專注在最後關頭衝刺奪勝的衝線手兩種位置,以及「第二次賽跑為何兔子仍輸烏龜」的謎語,帶出「得是能力,捨是境界」的核心精神,呼應自行車競賽看似個人性質、實際上卻是團隊合作的宗旨。於是,在韓國麥迪遜賽場的接力賽變成了突破對立、彼此扶持的關鍵,而最後的騰格里沙漠賽,更讓仇銘與邱田衝線手與破風手的身份在「捨/得」間互換,雖稱不上意料之外,卻有情有力。

在男性氣概之外,女主角黃詩謠(王珞丹)辛苦復健、負傷也要完賽的毅力不拔,不僅顧及女子自行車選手的面向,也作為眾角低潮時「永不言棄」的激勵,雖然比重不及核心三人、支線的經營也較弱,卻是一改運動類型片女性只能談感情、當支柱的公式,亦可謂是亮點。其他如車隊經營、比賽作假、服用禁藥、名利誘惑、運動員商品化等對現實自行車界的隱射與反映,相較之下則如蜻蜓點水、點到為止。

整體而言,《破風》作為香港電影公司連結中國、台灣、南韓跨國合作的成果,場地打造、人力動員以及資源、技術的取得,無疑打造出東亞運動類型片新的里程碑,各國演員的選角與揮汗流血的表現都可圈可點、值得肯定,盡顯劇組「得」的能力;但除了闡述男性情誼的惺惺相惜,有好幾幕無聲的肢體互動讓人驚艷外,其他文戲的部分都有過度仰賴對白之嫌,太過直接的傳達顧及了熱血的陽剛味,卻少了婉轉與空白的調和來平衡,讓整部電影「武大於文」,就是「捨」境界的未臻理想了。

相關新聞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