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iot專欄 / 《我愛故我在》:愛的繁華與荼蘼

2015/08/23|
by ELIOT CHEN
文/ Eliot

星期六預報的雨,隔一夜才悄悄的灑了開來。

窗玻璃奶糊一片,水製造的油膩感。盯著愁眉天光,想起睡眠裡夢見自己一個人奔迎萬千跑者,逆向的馬拉松。根本剛讀過的一則短篇小說中的情節,卻一時撈不著名字。不過,我記得昨天晚上跟妳一起看得哇哇叫的那碟擱了許久的片子。

「⋯⋯快樂呢,人總是為了追求快樂而難過。⋯⋯你為什麼不快樂?」

始終有一根弦被扯著,時緊時鬆,隱隱挑顫情緒裡的觸點。隨著角色們際遇與情感的交錯衝突,每個選擇都有必須的代價及傷害。

愛與渴望是同一件事?生存與自由是必然相對的狀態?信任與背叛有絕對的正義或邪惡?擁有與失去誰能夠肯定哪個才是真正的寂寞?……

他們在諸如的糾葛中,無可抵抗地而放棄而犧牲而毀滅而崩潰而頓悟,而重新開始追求。因為他們對於自身太篤定的心理,執拗的態度,以致即使境遇的嬗遞每況愈下,也並不令人感慨,甚至感傷,反倒處處盡是驚悚的味道。一個隨手(隨興)擲出的水瓢所盪開的漣漪也能掀起滔天巨浪。

影片的敘事不如鏡頭光影的刁鑽曖昧,場域物事的細緻雕琢讓人為之屏息。

最後一幕在極端拉扯又荒謬的狀況中結束。不必一字一語,每個人只是站在各屬的位置上,單單用眼神便完成了自己在故事(自我意志)裡的信念/偏執。那樣的落幕,不批判不教導,但,或許點出了有時候和諧不過妥協的假面,個體之間的扞格是抵達解放的必要之途。誠實的選擇若是命運建構雛形的唯一手段,那麼不受點痛又將如何有能力面對現實。飲醉是為了清醒,受傷是為了痊癒,愛呢,無非日子是好是壞,都還能有一個繼續的理由罷。

愛在這裡,有所能,有所不能。在這裡,愛無法違抗時間,只能是當下。滿足了私慾的焦慮(情慾物慾),愛才發生了真實的意義(對慾望者而言)。

在這裡,愛無力抵擋秘密偕同道德輕蔑的屠殺,卻又同時是掙脫桎梏最鏗鏘堅牢的憑恃。愛是靈魂裡一繩快樂與苦痛交纏的髮辮,紮緊了會疼,鬆弛了就散,拿捏之間都是分寸的計較,進退的煩惱,矛盾的煎熬。

《我愛故我在》(I AM LOVE)英文片題可能暗示或嘲諷的,是人在底慾驅使下苟且地歡愉和哀愁著,過程中,鞭在肉體的內心上的痕,一道道也許都是承受,但也都是享受。

我是愛,愛是我,虐與被虐性,大概就是愛無以被撼搖被批判的根柢所在了。

螢幕形象向來霜冷孤傲的蒂妲絲雲頓(TildaSwinton)在影片中,從繁華到荼蘼都展露了多重可能性,眩惑的美麗。

我愛故我在(I AM LOVE)│2011 83th 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入圍

Luca GuadagninoTilda SwintonFlavio ParentiEdoardo Gabbriellini

相關新聞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