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週狂熱] 從《東京物語》看遊子的親情矛盾與無可避免的罪惡感

2015/09/01|專欄評論
by seboxhong

文/ Sebox


小津安二郎的鏡頭總是安靜寫實,他擅長以低視角的畫面記錄演員們所詮釋的情感,《東京物語》緩慢地腳步帶領觀眾進入日本老夫妻與他們孩子的世界,不矯情、不刻意的設定並沒有把觀眾拉進電影裡成為一員,反而是無可避免地冷眼觀看大銀幕上發生的一切。《東京物語》講述老夫妻從廣島到了東京探望兒女,卻受到三個孩子與他們各自生活的冷落,儘管三個孩子內心的孝心與對雙親的關愛仍在,但生活的壓力與逐漸疏遠的感情,卻讓他們不得不做出令人無法理解的行為,把他們的父母像皮球般踢來踢去。


同樣身為出外遊子的我,對於親情的題材總是無法避免地感傷,我們當然懂得「子欲養而親不待」、「你若要孝順父母不用等有錢」,然而生活在都市為了自己的未來打拼,人生的路途總是充滿困境與難關,每天面對老闆、面對同事、面對朋友甚至是面對另一半,無形之中壓力一層一層地往我們的肩膀上蓋,無力感讓城市一口一口將我們吞噬。


心理學家將孩子們長大後離開父母後的期間稱為「空巢期」,在台灣尤其明顯看見學生們畢業後往台北打拼的例子,爸爸或許可以跟好友們泡茶聊天,媽媽也可以到菜市場跟三姑六婆們聊上整天,然而回到家看到空蕩蕩的房間,雖然嘴上沒有怨言,心裡一定多少有些難過,就像是遙控器的電池少了一顆,滷豬腳少了可樂一樣,或許有些空虛卻又要好好的活著,在自己與孩子之間找到一定的平衡。


只是出外的遊子們又何嘗不想待在記憶裡最溫暖的地方呢?從幼稚園開始,小學、中學、大學,我們一步步地累積自己人生的歷練,一次次地拓展生命的版圖,畢業後像個大人一樣開始工作。每天加班或是受到公司不合理的對待,就算失望或是沮喪,想到家鄉的親人心裡總是會更咬緊牙關督促自己往前邁進。儘管存不到什麼錢,也沒有太多的成就,都市的生活還是給了許多人前程似錦的幻想,於是我們繼續穿梭在這個沒有靈魂的城市,漸漸地也習慣了忙碌不堪的生活。



當我們開始了自己的生活,有了心靈契合的另一半,甚至是生了孩子,更多的責任就降臨到我們身上,即便放假有時間也沒有辦法回家探視父母,因為加班、因為小孩,因為誰又要結婚,或是誰又失戀需要爛醉一場,我們的肩膀上有越來越多直接或是間接的責任。這個時候回家陪陪爸媽這樣的孝親行為,似乎對自己的生活安排來說是奢侈的,因為你必須面對那些責任,那些難以逃離的責任。


然而,時間是世界上最殘酷卻也最無形的武器,當你終於停下腳步面對被你放在待辦事項最後面的家人時,或許你會發現這些日子過的太快,曾經與你一起出外踏青的父母已經年邁,爸爸膝蓋的舊傷或是媽媽閃到的腰,看在你眼裡讓你鼻頭酸了,卻沒有辦法做任何事情補償。因為你買不到時間,因為你買不了健康,這一切又成為了你肩膀上的責任,這些責任則會隨著你的年紀愈增轉化成罪惡感。


小津安二郎用《東京物語》這部電影,讓出外的遊子看見自己最真實的一面,看見不管你願意與否,最後仍會改變的世界。生、老、病、死,這的確是我們都必須面對的問題,只是當我們面對這些問題時,除了理性地解決那些醫療、科技能夠幫忙的事情以外,有沒有停下來想一想,真正地用心處理那些科學永遠也無法解決,感性取向的那些事情呢?緊密的感情會有疏遠的一天,緊握的手會有鬆開的一天,或許放下心裡油然而生的罪惡感,跨出自己的心牆,好好地看一看拉拔我們長大的爸媽,告訴他們你心裡的想法,然後互相勉勵要好好的生活,再回到自己庸庸碌碌的待辦事項裡掙扎,會讓你好過一些。


有空的時候撥通電話給爸媽吧。


東京物語

相關新聞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