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ssie專欄 / 《東京未婚妻》:刻板印象的毀滅與重生

2015/09/07|
by Nessie
文/ Nessie

「一個人最愛的最終只會成為故事。」

這是整部電影的最後一句話,也許也是許多欣賞完電影之後印象所最深刻的一句話。然而我卻認為,這句話後面還可以再加上一句:故事最終都將會成為刻板印象。我們所認識的文化都是從刻板印象開始,然後經歷過碰撞與摸索,最後也在刻板印象下結束。

《東京未婚妻》所講述的是一個單純的戀愛故事。艾蜜莉是一個在日本出生的比利時人,她一直想成為日本人,所以在二十歲那年買了通往日本的單程機票,對她的未來充滿期待與嚮往。然後她認識了她的第一個學生,同樣是二十歲的日本男孩凜吏,他一直對法國文化有著狂熱一般的迷戀,選擇了來自比利時、母語為法語的艾蜜莉做他的法文老師。

這是一段比利時女孩和日本男孩之間的異國戀情,兩者對彼此文化語言的憧憬與盲目追求與磨合是整部片最重要的賣點,讓觀眾情不自禁地思考:即使旅居國外多年、或是生長在家鄉多年,我們自認為見多識廣,我們卻依然有辦法自信的說,我們徹底擺脫了文化的刻板印象與成見嗎?

「我害怕他認識的法國人都是我,我也害怕我認識的日本人都是他。」

艾蜜莉對友人這麼說,她的語氣無奈卻又無助。凜吏起初追求的是法語和法國文化,卻認識了來自比利時的艾蜜莉,即使這兩個國家都說法文,其文化差異在亞洲人眼中僅僅是微妙的不同,在艾蜜莉眼中卻是天差地遠;來自臺灣的我們想必對這樣的體驗並不陌生,我們總是一遍遍地在國際上被錯認,而我們也總是一遍遍地解釋我們的國家的特殊性,然後我們一肩扛起讓世界認識我們的重責大任,希望「個體」所留下的印象,將來能成為世界對「我們國家」的印象,並且扭轉錯誤的刻板印象。



TOKYO-FIANCEE-12

但是刻板印象是不好的嗎?其實也不盡然,當一個人對一件陌生的事物不了解,刻板印象可以說是最快速直接可以產生共鳴與連結的方式。只是當刻板印象流於僵化,就像清理溫泉的老伯反射性地認為艾蜜莉講的一切都是英文,這樣的成見的確在現實社會給人非常負面的觀感。

在電影中,艾蜜莉很用力的活著、追逐著她所想要的日本文化,她一直都想成為日本人,學習說日文、做日本工作、交日本男朋友,可是日本人與日本文化比她以為的深沈太多使她無力負荷,可以說艾蜜莉重新認識了日本,只是在過程中她改變了不少,所以凜吏對她說:「你比日本人還像日本人。」

「登過富士山的才是日本人。」艾蜜莉這樣回答,她在這時已經離開了初來乍到時、對日本盲目追求以致迷失的階段,她的確擺脫了認識日本時所仰賴的刻板印象,只是與此同時,她也建立了新的印象。儘管電影在三一一地震中倉促結束,我想可以合理推論,將時間線拉長之後,這樣新穎的印象最終也將會成為刻板印象,它會成為艾蜜莉看待日本人所套用的另一種模式。我們的所作所為是在建立刻板印象。

然而這也是最有趣的地方,就像艾蜜莉在寒冷中死過一回時所感悟的,刻板印象給了人們追尋所欣賞文化的理由,在追逐之中突破了舊有的成見,也發現了更多值得追求的,於是繼續深入,會再發現什麼卻是誰都無法預料的,刻板印象也只是了解不了解的一種途徑而已。

相關新聞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