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瀞心專欄 / 《無聲的代價》、《迷幻公園》:成長過程的隱憂面向

2015/10/04|
by 張瀞心
文/張瀞心

《迷幻公園》(Paranoid Park,2007年上映)、《無聲的代價》(Sebbe,2010年上映) 是近期觀賞的兩部青少年小品。

老實說,隨著年紀增長,逐漸遠離青澀尷尬的那一段時光,讓我對「青春」,恍如隔層毛玻璃觀賞般,記憶模糊,有著原本不存在的美麗朦朧幻想,但事實卻不然。「青春」二字,表面字義充滿年輕奔放、正面陽光的氣息,但曾經青春的我們,也不乏苦惱、不安、迷惘。

兩部電影中不乏令人驚豔的好歌,但不約而同,選中特定類型來表達青春的困頓、蘊含隱憂的那一面。讓電影呈現平靜,卻毫不保留地爆發出強烈能量。

《迷幻公園》─Ethan Rose:找尋自我

被滑板少年暱稱為「迷幻公園」的滑板練習場,我將其視為一個不入世的場所。相互較勁滑板技巧、贏得眾人喝采,不過更多的是─逃離自己的生活。

《迷幻公園》當中的配樂,皆是蒐集現有歌曲來點綴電影。Ethan Rose 2006年發行的專輯《Ceiling Songs》,裏頭的三首歌曲,全都奉獻給這部電影。緩慢速率中推移前進的各種樂音:鋼琴、打擊樂器,以及我叫不出確切名字的聲響,揉合電子樂,一卷青少年內心世界的布幔,緩緩在聽眾的腦海內攤開。為青春時期的茫然與誤入歧途的高風險,注入迷離、無所適從的風格。

內心曾經或多或少,想逃離生活。然而年少懵懂之時,行動背後尚未背負眾多原因,逃離是個下意識做出的選擇。尤其青少年生活中,有著眾多無法自行掌握的元素:金錢、行為自由等。在親子與同儕關係間摸索自我,也許就如同這一首首ceiling songs,持續仰望追尋,頂頭這片時而蔚藍、時而陰沉,無垠不見盡頭的人生旅程。



《無聲的代價》─Tape:以「有聲」點綴的矛盾親子關係

在配樂群中,與電影同是出身於瑞典的樂團─Tape,作品〈Moth Wings〉、〈Leafed Hands〉成為描繪男主角與母親生活的樂曲。主旋律清晰可辨,由吉他或鍵盤類樂器的樂音領導,點綴各式特殊的電子樂處理出的「聲響」,如學步兒童搖搖晃晃的步伐,帶著稚嫩與孩童的純真,卻又隨侍在男主角與母親愛恨衝突的親子關係畫面之後,凸顯單親生活的乏力與困難。此時,樂曲中的純真,好像又帶點罪惡的意味...。雖不是為電影譜寫的樂曲,卻成為畫面最佳的陪襯,讓影像魅力,臻至圓融。



個人部落格:租片狂的異想世界

相關新聞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