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dion專欄 / 《愛情算不算》:羅密歐與茱麗葉

2015/11/15|
by Odion
文/ Odion

《愛情算不算》原始的概念是以大橋頭捷運站為核心的故事,在今年台北電影節首映時還叫《大橋頭的戀愛夢》,但院線上映的版本應該有重新剪輯,改名後電影裡捷運並沒有佔有很重要的角色,而是以大橋頭站的所在地的大稻埕為背景,講述一對以長期旅居國外的熟男熟女大稻埕子弟回鄉相親的故事。

電影中將台灣老一輩常有的x姓氏不能跟x姓氏結婚的舊習,轉化為莎劇《羅密歐與茱麗葉》的大稻埕版,這一台灣與歐劇的結合,雖然不是創新的作法,但在把這種感情放置大稻埕的厚實歷史氛圍中,醞釀出了獨特的台灣古典風味。今年有幸參加台藝大戲劇系的畢業公演,台藝大公演將《羅密歐與茱麗葉》做了直接的移植,但始終無法將日治時期的殖民巴洛克古典氛圍營造出來。《愛情算不算》僅在段段的一幕戲中轉化了莎劇經典的樓台對話,成就了一個古老建築中轉化經典莎劇的現代愛情故事。

全片的鏡頭使用大多中規中矩,幾乎所有的鏡頭是四平八穩的定置鏡頭。有兩幕使用手持攝影,均營造出濃烈的風格與情感。其一是在男女主角在拍攝現場的再相會,在狹小侷限的舊洋房中,利用空間的歷史感與手持的搖晃,觸動了男女之間微妙而心動的一瞬間,甚至可以與奶奶口中的大稻埕風華形成一股遙相互映的情感傳承與歷史懷舊。其二,片尾出現男女主角在大稻埕捷運站排隊等車的身影,同樣也是手持,但為黑白色調,竟有種王家衛之感,那是全片最現代感的一顆鏡頭,短短的一幕營造出人與人緣分的薄弱與台北冷漠的都市語彙。

看到監製葉天倫時,不禁將這部電影與《大稻埕》做一聯想,大稻埕在地文化同樣都是《大稻埕》、《愛情算不算》的重要元素,而《愛情算不算》在文化操作上遠遠勝過了《大稻埕》。兩者的差距就在於文化在電影中的功能性,《大稻埕》是一典型的賣弄本土元素的作品,大稻埕僅僅成為電影的背景,甚至是極為功能性的文化消費。而《愛情算不算》雖然在角色、情節上依然是很功能性的使用,但是為劇情需要,而非將大稻埕文化變成一種強烈的情感號召,在地文化這個詞彙並不是放在嘴吧上賣弄,而應該是生活樣態、一種地方獨有的生活模式,這在近年台灣商業片中很難看到,而《愛情算不算》算是非常接近。

正如導演在一次專訪中提到的,同樣的故事若脫離了大稻埕將失去生命力。這原因在於電影的角色生命都略嫌貧血,女主角的失婚、男主角的失親、布魯克飾演愛神的蒼白,這些都是很功能性的表現,特別是男主角父親是早年黨外運動成員的角色設定,應該是片中最可惜的設計,並非這個設定不好,而是在於過於突兀且沒有鋪陳的運用。所有角色中最差勁的設計就是布魯克飾演的大稻埕邱比特,這個設定顯然是想要呼應霞海城隍廟,但看到最後你會發現沒有這個角色好像一點也不影響劇情,更何況中間一大段時間這個角色也完全消失。

 

導演林君楊之前執導過《愛的麵包魂》,本片是他的第二部作品,雖然稱不上完美,但以新銳導演來說依然是一個閃亮的開場,從本片的諸多細節可以發現導演的實力,以及鏡頭運用的穩健與生猛,期待導演下一部作品可以有更加渾圓的個人風格。

粉絲專頁:www.facebook.com/MovieXMusic

部落格: http://stu06103.pixnet.net/blog

 

相關新聞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