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告白》:用四段「愛的告白」陳述一個關於「恨」的故事

2016/02/22|
by hsphere

由中島哲也執導的《告白》在許多觀眾心目中是 2010 年以來最棒的復仇電影之一,不過回顧 2010 年這部作品在多倫多影展首映的評價其實非常兩極,大多數抱持著負面評價的評論主因都是因為「過於殘忍」、「毫無動機」、「空泛的劇情」去做抨擊,不過這種極端國情文化下的電影作品,去探究其背後與「現實生活」的落差的不適應感,而轉移到產生「問號」與「厭惡」,那這些人完完全全沒有品嚐到《告白》中如此犀利的美學呈現。


在此提到的「美學呈現」不單就只是「美術設計」那麼簡單,因為《告白》利用了很簡單的復仇故事主軸,去呈現出強烈的影像風格、攝影機的運動、音樂與影像的搭配、角色間的互動、反差二元的衝撞,這是一個華麗、有深度、具個人風格、充滿質感、特別獨特的電影作品;其實,《告白》開場森口悠子對學生的演說,就可以看到中島哲也在這部片散發的野心。


10259256_10203260043156301_1150539483965919842_o


電影中的影像風格很顯然的與一般的電影不同,通常電影的影像有兩種手法會讓人印象深刻,一是超現實的影像設計,鮮艷的顏色、大量的色調反差,超現實的影像設定,美國導演提姆波頓(Tim Burdon)即是箇中好手;另一種就是自然的光源,柔和的顏色,香港導演王家衛與台灣導演侯孝賢都是愛好此風格的傑出導演。而《告白》裡的影像風格你幾乎可以看到提姆波頓的「超現實童話」、、北野武的「暴力美學」,但你還是會知道這不是《剪刀手愛德華》或是「花火」,這是屬於中島哲也獨特的影像風格視線,不自然的「去背」光源,塑造出特有的電影世界;生硬的聚集光(Spot Light)突顯角色的突兀卻大膽的安排,大量大量的「背後」光,冷峻、陰暗的影像風格簡單的就被呈現出來,巧妙的插入式剪接,用溫暖、粗粒子的風格與主軸做鮮明反差;物質的迷戀、迷思(牛奶、課本、科展作品、勵志書籍、人物崇拜)...中島哲也用明確的影像夾帶了許許多多令人髮指的風格使其順暢的串連,節奏之快絕對不是單純想要探究「劇情合理性」的觀察能夠瞭解的。


p773696203


攝影機的運動在也相當搶眼,快動作與慢動作的交疊、順向運動與倒轉運動以及使我印象深刻的「垂直鏡頭」。《告白》中許多的「垂直鏡頭」不僅僅是另一種的攝影機運動,而是經過巧妙編排的,相對的會給觀眾不同的視覺思考與感觀,這些巧妙的技巧都是使這部片不斷加分的元素。


除此之外,配樂也成為《告白》更加出類拔萃的重要原因,除了有陰沉、憂鬱的〈Last Flowers〉量身打造般的與《告白》結合外,更有輕快的開場曲〈Milk〉,而每個角色間的互動,透過一段段的故事,精準的交集進而產生出化學效應,大量大量的對白與旁白加深了每一個角色在演出時的力道,而最後,故事的背後依舊蘊涵著大量的探討空間。


90ad11ecgw1ecuxmi090gj21kw11u128


反差的母愛對比


渡邊同學(少年A)是一名在缺乏母愛的環境下成長的少年,他優秀聰明,但卻誤解了愛的真諦,被母親冷漠對待的渡邊同學,對母親的嚮往來自母親對他發自內心的恨,這個恨在他眼裡視為愛,因此他用超出社會倫理思維的做法,企圖獲得母親的關注;相較於渡邊同學,森口老師則是對自己的女兒無私的愛,不論自己先天條件的缺乏或是婚姻的問題,森口老師非常瞭解她對自己孩子的關愛。這是一個諷刺且痛心的對比,渡邊同學終其一生都在期待母親的認同,但卻迷失了自我。至於少年 B 渡邊修哉和渡邊完全相反,他是獲得了「過多」來自母親的關注而自我否定,這三個角色都對「母愛」有錯誤的感受,進而產生悲慘的交集。


p693411425


父系社會之下的女性力量


渡邊同學的母親可以為了自己的人生而拋家棄子,森口老師可以為了自己孩子慘遭殺害而展開一場恐怖復仇,這兩個行為都非常容易被歸類為打破社會體制的思維與行動,所以我們可以發現《告白》這部電影當中的男性是沒有決定權的,或是相對懦弱與虛弱的,但不像典型的女權電影,中島哲也在每個環節中都用了反差來建構情節的轉折和角色的發展,他其實用了六段愛的告白,來陳述一個關於「恨」的故事。


。森口悠子對森口愛美的愛


。渡邊修哉對母親的愛


。下村優子對下村直樹的愛


。北原美月對渡邊修哉的愛


也就是說,《告白》在技術上,不論是腳本、美術、攝影、剪接、對白、配樂、演出都搭配的一氣喝成、幾乎無可挑剔之處,又能在背後隱藏著許多值得研究的文化意涵,如果只想瞭解《告白》在復仇上的「合理性」,那就太浪費這一部接近完美的作品了。


現在在中華電信 MOD 電影 199 就可以看到這部精彩的電影作品《告白》,讓你重溫中島哲也精湛的影像風格,以及電影當中不同的道德議題。


confessions-002

相關新聞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