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私法爭鋒》:誰才是囚犯?

2013/09/30|專欄評論
by hsphere
文 / 孫碩

2011年的奧斯卡最佳外語中,其實我最喜歡的是Denis Villeneuve的《烈火焚身》,來自魁北克的這位導演絕對可以感受到他電影語言中有著濃濃的歐洲色彩,但就如魁北克特殊的政治位置一樣,就算電影作品步調緩慢,Denis依舊可以掌握類型電影的節奏,創造出他獨有的觀點。

觀眾早已司空見慣「綁架」的主題將會如何發展,無外乎就是受害者、調查方與凶手三條角色線撐起整個劇情,但是《私法爭鋒》的整體氛圍如同《烈火焚身》一樣,利用冷冽的色調、如詩的畫面以及緊湊不安的配樂,看似衝突卻完美調配出一個驚人的世界,帶領觀眾一步一步走進導演安排的故事陷阱當中,三個主要角色在長達146分鐘中彼此身份地位交錯,明明是立場確足的人物,導演卻精心打散,讓觀眾仔細思考「被害人」與「加害人」的關係位置,也就是這部片片名的立意:「囚犯們」(Prisoners)。

當然「複數」囚犯擴散在這部電影時,觀眾的思考邏輯其實就已經輸給導演了,Denis絕對不會拿好萊塢既有的犯罪電影模式來污辱觀眾,縝密的步調裡其實蘊涵了很多細微的線索,就如同羅基警探在片中的一句話:「所有事情都是重要的」因此就以犯罪類型片來欣賞《私法爭鋒》觀眾絕對會享受解謎的快感。

不過就如我一開始所說的,《私法爭鋒》依舊嚴肅的探討了「正義」的議題,每個角色在緊守的道德底線中不斷的懷疑自己,相對的也在給予觀眾問號,仔細思考每一個角色的每一個行為是否建構了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天平」,因此面對綁架這個看不到屍體、得不到真相的過程時,困住的往往就不僅僅是肉票,而是每一位身於事件當中人物的心靈,能否冷靜、仔細以至理性的綜觀全局,可否將正義與邪惡的二元重新比對進而「感同身受」?

最後如同《烈火焚身》一樣,我們依舊在Denis的全新作品中聽到了電台司令的音樂作品CODEX(法規),只不過這次從片頭轉移到了結尾,細細品嘗這首歌的歌詞,就也清楚了為《私法爭鋒》下了一個完美的結局。

No one gets hurt(沒人受傷)


You’re doing nothing wrong(你沒做錯什麼)


The water’s clean and innocent(湖水依舊是這麼乾淨、清白)


The water’s clean and innocent(湖水依舊是這麼乾淨、清白)


誰做錯了什麼、誰又有罪,而誰又成為了真正的囚犯?

http://youtu.be/JkHrI7SN3UA

相關新聞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