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羊專欄 / 《鬥陣俱樂部》:你擁有的一切,不是你

2017/09/18|
by 盲羊
文/ 盲羊

《鬥陣俱樂部》算是挺傳奇的一部電影。一直聽到朋友分享推薦,一直看到哪裡放映,又一直錯過的電影。前幾天終於看完,覺得確實是一部有獨特魅力,叫人印象深刻的電影。

我並不是太熟悉大衛芬奇導演,在此之前只看過《班傑明的奇幻旅程》、《龍紋身的女孩》、《社群網戰》與前幾年大紅的《控制》。每一部都是在身邊朋友熱情推薦下看,結果超過我預期的電影。幾部下來,漸漸覺得大衛芬奇是很知道怎麼講故事的導演-他總能讓電影變得有趣,讓劇情的轉折更為迷人,使觀眾能夠享受觀看的過程又能從中得到意義。

《鬥陣俱樂部》的片名與簡介,看起來像是男人們從自由搏擊獲得片刻快感而集結起來的故事(至少最初我是這麼想像)。事實上,電影主線確實由此發展出來,然而後面的發展卻十分展開,變成了「物質v.s精神」、「掌控v.s.失控」的辯證關係。

一開始我對於愛德華諾頓演出的主角形象與他的碎唸實在沒有好感,但隨著鏡框和跳躍的敍事,同主角一起經歷整個故事,才明白這令人討厭的呈現方式,竟是表達電影核心的重要一環。正是因為我們侷限於主角的主觀想法,我們才更能感受到布萊德彼特飾演的泰勒達頓對主角說的話,如何重要?也幫助我們明白,他們對話呈現的一切,都是一個人內心不同想法的衝突與辯證。

泰勒達頓說:「你的服裝、家俱、車子或者收入,不是你。你擁有的一切,都不是你」。他說的「一切」是活在物質社會豐足的我們,建立自我的途徑。像電影一開始主角的世界,穿什麼什麼牌子的衣服、褲子,用什麼風格的家俱,在什麼地方工作,保了什麼險等等,我們以為這些東西展現了「我」,讓我們活得舒適自在,讓我們與別人不同。其實沒有,我們所擁有的一切都西,都不是「我」這個人。然而,當我們走到泰勒達頓那一邊的極端,拋下一切的東西,去衝撞社會既有的價值,去破壞規定,去挑戰體制,去追尋新鮮刺激、未曾嚐試過的東西的時候,我們也不一定能找到自我。

泰勒達頓說「放棄去控制一切」、「讓一切歸零」發展出來的狀況,卻也不是主角的期待。事情慢慢變質,漸漸失控,朝著「虛無」的目標前進,眼看就要變成恐怖份子。在混亂中失焦,分裂的世界,其實也找不到真正的「我」。

電影最後讓主角從「愛的關係」裡找回自我,既符合心理學的說法,也符合觀眾期待。不過,說起來整部電影精彩和迷人的地方,都不是這份「愛」,而是主角陷入混亂分裂崩壞,再重新找到自我的過程。雖然故事顯然進入了超現實的狀態,認真分析大概會覺得扯,但我還是要說,我喜歡這個故事,喜歡大衛芬奇這位導演,且真的覺得愛德華諾頓和布萊德彼特的組合太棒了!

***

「這裡是我的樂園」:https://www.facebook.com/ueiwei/

相關新聞

留言區